学院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频道 » 淄博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8-22
淄博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目    录

    序   言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一、 指导思想
    二、 工作方针
    三、 总体目标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五、 加快学前教育规范健康发展
    六、 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七、 推动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
    八、 促进职业教育创新快速发展
    九、 支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发展
    十、 引导继续教育持续稳定发展
    十一、保障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积极和谐发展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十二、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十三、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十四、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十五、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十六、深化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改革
    十七、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十八、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十九、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二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二十一、切实提高经费保障水平
    二十二、加大督导评估和依法治教力度
    第五部分  重点工程和改革试点
    二十三、组织实施重点工程
    二十四、开展改革试点工作
    第六部分  组织领导
    二十五、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十六、认真抓好本《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淄博教育水平,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多样化教育的期待和需求,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中共淄博市委关于制定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战略部署,立足淄博实际,着眼未来10年教育发展,制定本《规划纲要》。

                      序     言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优先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人力资源强市,对于推动淄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淄博市素有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努力,全市教育事业取得了突出成就。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教育资源逐步扩大,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公平更加彰显。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育质量持续提高。学校体育、教育信息化等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相比,与国内外教育发达地区相比,全市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尚面临诸多困难;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发展不够平衡,特别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区教育资源紧张,学校班额过大的现象仍然存在;干部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教育发展的活力还没有充分释放;教育投入不足,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我市步入了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转方式、调结构,走内涵发展之路,成为老工业城市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选择,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城市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艰巨任务。作为老工业城市,未来十年,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心将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上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迎接日趋激烈竞争的新挑战,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新期盼,都对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凸显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把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从教育事业发展形势来看,淄博教育已进入育人为本、内涵发展、城乡一体、体制创新的新时期,必须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先进的理念、更务实的态度,紧抓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历史机遇,遵循教育规律,顺应时代潮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淄博特色的教育改革发展道路,建成一流教育,培养一流人才。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适应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和学习型城市建设,为全面建设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工作方针
    在推进淄博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优先发展、协调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完善体制和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协调发展。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教育改革和发展放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中加以谋划,充分考虑我市现代化总体布局对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充分考虑我市未来人口发展和学龄人口的结构分布变化,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
    内涵发展。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加快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软硬件建设并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鼓励学校办出特色、提升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创新发展。坚持解放思想,深化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管理机制、教育投入方式和教育评价制度,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优质教育与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多样文明相互交融的新趋势,瞄准世界教育改革发展前沿,开展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国际教育合作交流,提高我市教育发展水平和国际化水平。
    和谐发展。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围绕促进教育公平,强化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职责,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将重点放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上,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发展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位教师,教好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适合的受教育机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注重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有机统一,实现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加强平安和谐校园建设,构建学校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在山东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学习型城市,率先建成教育和人力资源强市。
    终身教育体系更加完备。到2020年,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100%;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100%,巩固率达到99.99%;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8%。全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普遍展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大幅度提高。初步建成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互沟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覆盖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70%以上。 
    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建立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分工协作、市民广泛参与的教育公共服务新体制。教育资源配置合理优化,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差距显著缩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学生资助体系更加健全。入学机会公平得到切实保障。
    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教育投入足以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师队伍数量、结构和素质适应各类教育的发展需要。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度环境。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教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多样化的教育选择更加充分,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国际教育交流成为常态,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教育体制和发展模式更具活力。人才培养体制、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完备的监测体系和有效的保障机制全面建立,教育督导机制更加健全,教育法律法规实施、监督体系更加完善,学校的办学活力明显增强,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得以有效化解,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
    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科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广泛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潜能得到激发,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服务发展能力全面增强。教育与转方式、调结构要求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人口总量结构变化相协调。教育的供给能力、人才支持能力、文化引领能力和知识贡献能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3.5年提高到16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 35 %,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
    淄博市教育发展主要目标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未来10年,淄博市将着力构建和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突出素质教育战略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使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和具体措施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全过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不断完善政府主导、规范管理、评价引领、督导保障的工作机制,努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建立和完善推进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实行由各级政府统筹协调、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配合实施的责任机制,对各种违规办学行为严格实施问责制度,组织开展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区县”创建活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为推进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坚持立德树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切实把德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完善德育内容。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分别突出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和理想信念等教育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创新德育工作机制。统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构建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有效衔接、特色鲜明、机制完善的和谐德育体系。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构建具有淄博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全面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班教导会制度和教书育人“一岗双责”考核制度。树立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学校文化。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发挥职能优势,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发挥各级关工委作用。实施“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行动”,实现每个区县至少建设一处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各类文化、科技、体育场馆等公共资源免费向学生开放。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强化课程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组织教学,在开全开好必修课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重视技术、艺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切实开好安全、环境、传统文化、人生指导等义务教育段必修的地方课程。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形成彰显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注重造就具有创新素质、创业能力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重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培养,逐步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各层次职业教育相互联系贯通的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以生本教育课题实验为抓手,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坚持健康第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完善学生体质健康年度监测制度。在大中小学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提倡合理膳食,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保护学生视力。
    坚持多措并举,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作为政府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职责,实行严格的监测、公告及问责制度。把“减负”工作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爱好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加强考试管理,规范考试科目与次数。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引导学生科学规划节假日、双休日的学习与生活,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大力加强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五、加快学前教育规范健康发展
    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的身心发育、习惯养成和智力开发至关重要。要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科学性,为所有儿童幸福和发展实施快乐的启蒙教育。
    强化政府职责,落实学前教育发展任务。把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政府主导、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加大政府学前教育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到2015年,全市30%的幼儿园达到省、市级示范(实验)园标准,公办和公办性质办园比例达到60%,幼儿进入公办和公办性质幼儿园的比例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全市80%的幼儿园达到省、市级示范(实验)园标准,全市公办和公办性质幼儿园园数、在园幼儿数分别达到幼儿园总数、在园幼儿总数的80%,所有幼儿园达到省定办园标准。
    采取多种方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制定全市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现有园所办园条件,新增幼儿园以政府举办为主,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校舍和其他资源,优先用于举办幼儿园。对民办幼儿园通过资金补助、规费减免、派驻公办教师等政策予以积极扶持,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合理的普惠性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施免费学前教育。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政府投入为主,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鼓励和倡导乡镇中心幼儿园在各村居举办分园,扩大优质资源分布。优化城市幼儿园布局结构,制定并落实居民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政策,每5000人口的住宅区规划建设1所规模为6至8个班的幼儿园。通过优先安排建园用地、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扶持企事业单位、街道村居和个人举办幼儿园,促进城乡统筹、公办与民办学前教育协调发展。着力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
    规范管理,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制定《淄博市幼儿园管理条例》,按照山东省学前教育办园条件和人员配备标准,严格执行学前教育准入制度,完善幼儿园年度登记注册审批、社会公示、动态监管等制度,有效分类治理和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按照方便就近入园的原则确定各类公办幼儿园的服务范围,确保适龄儿童公平、顺利入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落实学前教育督导制度,加强对幼儿健康水平的监测和评估,密切幼儿园与家庭的保教合作,促进家园共育。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重视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加强早教指导服务机构建设和管理,形成由教育、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妇联等部门协同运作的早教服务网络,逐步提高覆盖率。
    六、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我市义务教育工作的主要着力点。
    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切实提高教育质量。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结合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搞好城乡新建居民小区配套学校建设,实行教育行政部门前置审核制度,保证配套学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把控制辍学工作纳入考核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建立健全防止与控制学生辍学机制,切实消除辍学现象。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用人的监督、检查,杜绝企业招用或者变相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继续实施特殊群体接受义务教育扶持工程,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及时解决他们在思想、学业、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制定实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当地升学考试的办法。根据需要建设农村寄宿学校,优先满足进城务工人员原居住地留守儿童少年住宿需求。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逐步实现小班化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全开好规定课程。指导初中阶段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广普通话,规范使用汉字。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建立健全机制,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备和待遇等方面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研究和探索区域内优秀教师和校长流动的机制。着力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及学科结构不合理、超编缺人等问题,优化农村教师队伍。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对财政困难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义务教育校际协作机制,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推进薄弱学校委托管理,建立推动薄弱学校课程和教学改革机制,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缩小校际办学差距,缓解择校矛盾。建立以区县统筹为主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在区县范围内实现学生经费、学校配置、教师工资及教师招聘与调配统一标准,优先招聘学科缺口教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5年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实现市域范围内均衡发展。在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需求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民办教育,为适龄儿童少年就学提供多样化选择。
    七、推动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
    高中教育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以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坚持均衡发展与特色发展相结合、强化基础与发展个性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成人、成功奠定基础,形成“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可选择”的发展格局。
    加强普通高中规范化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不断扩大优质普通高中资源,加快对音乐、体育、美术及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相关设施的建设、升级与改造,配齐各科师资。加快图书馆、阅览室建设步伐,完善内部设施配备,完善图书资料更新机制。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布局,严格控制学校规模和班额,新建学校规模不超过50个班。到2015年,所有普通高中达到基本办学条件标准,班额控制在50人以内;到2020年,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班额控制在40人以内。加强普通高中教育管理,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从2011年开始,新入学的高中学生不再进行文理分科,积极应对2014年省对高考科目设置与考试方法所进行的调整。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推行选课走班的教学模式和学分认定的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开展优质化工程、实施教学区域管理、完善教学质量阶段性推进机制等方式,提高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
    坚持多样化发展,支持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关注学生自主发展,推进学校办学模式和育人方式多样化、个性化,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普通高中开设有特色的学校课程,形成自身办学特色。逐步建立完善高中办学水平评估办法,丰富评估指标体系,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的评价。总结和推广高中特色办学经验,发挥优质高中在特色办学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实施高等学校与普通高中联合育人计划,通过联合开发课程、开放高校实验室等方式,对有特殊才能的高中生进行联合培养。鼓励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提供多元选择的机会。
    八、促进职业教育创新快速发展
    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建设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础。要做精、做特、做强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为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输送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
    强化统筹,提升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一体化发展,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建立包括技工教育在内的中等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兼顾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体系、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的衔接沟通,拓宽技能型人才培养、深造的渠道。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实行高等职业学校对口招生注册入学制度和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搭建中职、高职升学“直通车”。
    充分引导校企联合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地方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成立教育、财政、经济和信息化、税务、发展改革等部门组成的校企合作推进委员会,制定优惠政策,调动行业企业举办、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完善职业院校与企业一体化办学模式。支持淄博职业学院牵头组建并争创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各级政府责任,扩大农村职业教育覆盖面。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快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加大投入,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按照专业特色鲜明、培养模式先进、条件设施齐全、就业优势明显的要求,到2015年,重点支持4所中职学校创建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支持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创建省、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建成一批国内一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加快中等职业学校规范化建设,到2015年,区县级职教中心全部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到2015年,在全市建成25个具有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的开放式专业实训中心,并从中遴选6个设备先进、与企业对接密切、运行管理水平高的实训基地进行重点建设,创建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制定激励政策,加大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的力度,到2020年,在全市企业中建设300家实训基地,逐步在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建立实训基地。支持淄博市技师学院进入全国50所示范性技师学院行列,依托市技师学院实训中心建设全市职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 
    支持引导,促进职业院校特色发展。成立淄博市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设专业设置信息平台,建立健全面向学科专业的支持激励机制,引导和支持职业院校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不断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学科布局。重点建设机电装备、石油化工、陶瓷建材、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纺织服装、现代物流服务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等优势专业,新建部分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空白专业和应用学科,基本满足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环节教学,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等实践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与产业升级换代相衔接,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相协调。实行职业教育弹性学制,推进学分制改革,推行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区域教学平台建设,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技能型人才到职业院校从教制度。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职业技能竞赛制度。
    改善环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职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紧密结合,积极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完善就业准入机制并加大监督考核力度,认真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规定。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拓宽职业院校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增强办学活力,建设培训服务平台,积极开展短期培训和职工培训。引导和支持职业院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建立高级技术专业人才信息库,为学校、企业、社会搭建人才需求交流平台。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营造尊重劳动、重视技能、重视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风尚,切实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九、支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发展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要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能力。
    优化结构,构建区域特色高等教育体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按照稳定规模、内涵发展、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的要求,统筹全市高等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适度控制招生增长幅度,引导和促进在淄高校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和办学特色。支持山东理工大学建设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扶持淄博师专升格为淄博师范学院;引导和激励在淄各高等院校进行创优和骨干、示范院校建设,不断扩大办学优势,增强综合竞争力。到2020年,基本建设形成以本科为龙头,以高职高专为主体,布局结构更加合理,特色优势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的区域特色高等教育体系。
    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奖励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基本建设。推进高等教育学分制改革,引导和鼓励在淄高校之间开展跨校选课和校际交流活动。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制定推进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激励政策,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定向培养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加快建立大学生就业供求信息发布制度,构建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的监测预警机制。设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科研成果孵化基地,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搭建平台,增强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鼓励在淄高校聚焦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总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学科骨干和创新团队为核心,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建成一批高水平的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科研中心和人文社科基地。鼓励和支持高校产业园区建设。创新教育科研管理方式,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在淄高校组织科研团队,积极参与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科研攻关项目。支持在淄高校依托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等社会资源共建一批产学研示范基地,积极开展项目研发、人才培训、科研成果转化等活动。建设高校培训服务平台,拓展服务对象,开放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培训活动和成人继续教育活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和科学普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
    十、引导继续教育持续稳定发展
    继续教育是满足社会成员终身发展需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为所有成年人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增强他们适应科技发展、产业升级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能力,让学习更便捷、更愉快、更有意义。
    资源共享,构建开放互动的终身教育体系。以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重视老年教育,倡导全民阅读,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构建城乡一体、水平较高、特色突出的终身教育体系,率先建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
    调动全社会发展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校教育、高教自考、成人高考、民办培训教育、行业企业教育、社区教育的作用,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促进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构建社会化、信息化、覆盖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服务。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制定学习型组织的基本要求和标准,积极创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单位和学习型家庭,积极开展评估促进工作。
    加强协调,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推进机制。加强对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统筹,成立跨部门的继续教育协调机构,将继续教育纳入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各行业发展规划,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负责制定行业继续教育规划并组织实施。加强监管和评估,加快继续教育地方法规和制度建设,健全激励机制,强化各类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条件保障,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职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鼓励个人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条件,逐步实行带薪学习制度。
    适应社会需要,积极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广泛开展继续教育培训,高标准普及岗位培训,提高各行业从业、待业人员就职的适应能力。积极开展与市民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灵活多样的培训活动,满足市民对教育的多种需求。对外来务工和经营人员开展遵纪守法、文明经营、计划生育的教育,办好新市民学校,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支持面向企业职工开展全面、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大力开展农民工、农业实用技术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统筹继续教育资源,加快乡镇、村教育培训中心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扩大农村职业培训覆盖面,努力促进城乡继续教育均衡发展。开展退役士兵的职业技能培训。
    十一、保障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积极和谐发展
    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是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遵循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发展的原则,大力支持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发展。
    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发展,让残疾学生在理解、关爱中成长。各级政府要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议事日程。全社会要关心支持特殊教育。进一步完善以市特教学校为龙头,以区县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办学格局,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加大投入力度,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到2015年,所有特教学校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提高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定额,确保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按一定比例用于特殊教育。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实施残疾儿童免费学前教育和残疾学生免费高中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加强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创造条件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资助力度,对偏远农村地区贫困残疾学生发放交通费补助。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落实特教教师岗位补助津贴待遇,提高特教教师在优秀教师表彰和职称评聘中的比例。
    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水平,到2015年,所有民族中小学校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支持办好我市新疆班。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未来10年,淄博教育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特别要在体制机制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十二、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教育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解放思想,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树立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互动良好,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密切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